包牧師踏出宣教路
包德寧牧師自小在美國信主,並蒙召往中國宣教。從越南戰地返回美國後,包牧師很快便退下軍役,準備踏出中國宣教之路,不過對他來說,那時中國仍是未知之地。由於當年中國大陸尚未對外開放,包牧師決定先停駐香港,等待中國的門敞開。
1969年3月24日,包牧師由美國飛抵香港,開展一趟新旅程。
德輔道西49號
包德寧牧師來到香港及在香港大學學習粵語三個月後,他積極參與其他教會機構的福音事工,包括福音戒毒工作。有一次路經西營盤,包牧師聞悉當地的居民,若不是迷信民間信仰,便是屬於無神論的共產黨員,甚之有人視西環為「宣教士墳場」,而西營盤更可謂「魔鬼的領土」。這類說法反而激勵包牧師,要把福音帶給這裏的未得之民。
有感於中國宣教的召命,包牧師明白到必須建立教會作為根基,才能夠為日後中國事工提供堅實支持,於是開始物色住宅與聚會地點。當初包牧師曾經在九龍城物色一個唐樓單位作住宅,可是業主認為把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租予外國人,似乎讓對方感到委屈,所以便婉拒了。
在神的引領下,擔當包牧師翻譯員的吳金義姊妹在報章上看見到一個商業單位的招租啟示。雖然不清楚這個商業單位的地址,但包牧師二話不說便聯絡業主,表明有意租用單位建立教會。剛巧業主也是基督徒,於是馬上應允出租單位,並且主動提出減租。租金由原本的600元,降至500元。當包牧師查詢那個商業單位的地址時,恰恰便是位於西營盤,他遂二話不說答允,在堪稱「魔鬼的領土」上建立敬拜上帝的教會。由於財政所限,包牧師只好在會堂旁邊的洗手間搭建一間簡陋寢室。
從「奮興教會」到「復興教會」
包牧師早已認定,上帝所要他建立的,是一所聖靈充滿的教會。復興教會在1969年10月12日舉行第一個主日崇拜,包牧師邀請八名學生參加,他們是包牧師在九龍塘一間中學教授聖經課時認識的。經過簡單的中文講解福音後,包牧師作出呼召。感謝主!八位學生都決志跟隨主耶穌。當刻,包牧師希望教導聖靈充滿的真理,可惜中文語言能力限制,總也無法說得清楚。主的作為奇妙!只要信徒盡力的做,神總會成就祂的工作。第一個主日崇拜後的當周,一位初信主的姊妹在家晾曬衣服時,突然說出一些自己搞不懂的語言。原來這位小姊妹在聖靈的引導下,便說出了方言來。
在教會早期,包牧師包辦教會大大小小事務,可說是「一腳踢」。除「洗樓、掃街」派發福音單張,教會曾經舉辦英文班。包牧師說,英文班的褔音果效最大,有十多名學生因而決志信主,可惜這讓他忙不過來,所以這個事工在兩三個月後便結束。在牧養方面,包牧師每星期都會家訪,每個周六晚或周日朝早也會不厭其煩地致電會友,提醒他們出席聚會。
包牧師在西營盤建立的教會,英文名字是「Revival Temple」。在翻譯中文時,包牧師自覺一個會眾僅十多人的教會,冠上「復興」這個名字,似乎讓人覺得太驕傲,「奮興」則可能較適合。於是乎,復興教會早期的中文名稱為「奮興教會」。
有一天,教會正舉行祈禱會,多名男士突然出現在教會外。包牧師於是邀請他們參予聚會,只是他們硬着不肯進入教會,僅稱待禱告會後,希望與包牧師商討要事。
原來,這些人來自一間位於西環的非靈恩傳統、同樣稱為「奮興」的教會,他們是次到訪,旨在要求包牧師放棄使用「奮興」這個名字。對於他們的要求,包牧師願意接受,只是教會應該改用甚麼名稱呢?包牧師霎時間也沒有頭緒,他們遂建議使用「復興教會」這個名字。「基督教復興教會」的名稱就是這樣得來。
尖沙咀麼地道62號二樓
在1975年,教堂自此從西營盤遷至尖沙咀麼地道62號2樓。包牧師連續在5個早會上向全校3000名學生講道,並開始了學生團契。在那些年裡,學生團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增長,因為幾百名學生來到幾乎就在學校隔壁的教堂,還有幾十名學生接受了浸禮。整個教會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學生團契,只有少數已婚人士或老年人。
但幾乎每個人都受了聖靈的洗,說方言,教會每天都有清晨禱告會,並經常進行星期五的通宵禱告會。那時,另一位中國牧師周永麟牧師 (Samuel Chow) 也來幫忙,那亦是他們開始示羅聖經學院的時候。除了幾十個教友學習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其他教會的學生在學院一起學習。
彌敦道524號二樓
雖然拆除了麼地道教會所有的牆壁,但空間還不足夠容納不斷增長的會眾。然後在1978年,包牧師在彌敦道及窩打老道交界,即彌敦道524號二樓找到一層樓出租,面積超過3,500平方呎,租金合理,每月只需5,000港幣。
它曾是一個由三合會社團控制的妓院,一年前有人在此被殺,因此,業主無法租出這兇宅,因為人們害怕會被謀殺的鬼魂所困擾,所以租金比市價低很多。
但在這裡被用作教堂建築之前,需要一次重大的裝修,不得不拆除這層樓裡的許多小房間,並多次前往垃圾堆填區處理建築廢料。包牧師買了一輛用過的卡車作為垃圾車,然後把廢料送到垃圾堆填區。當時包德寧牧師的家在界限街,在香港基教書院裡他仍然是校牧。之後這架車就成了他的私家車。
在彌敦道上,每天都有數千人在街道上行走,很容易傳福音,因此教堂也迅速增長。示羅聖經學院也開始發展,每周幾個晚上和週末,都有多達60名學生來上課。
中國的大門終於在1978年開啟,1979那一年他們開始了“送聖經到中國”事工。每個月都會有數十到數百名西方人士來香港幫忙送聖經,而教堂的一部分則堆放著一箱箱教學書籍和聖經,給他們帶進內地。
彌敦道487號三樓
三年後租約到期時,業主表示不會再與教會續租,如果教會想續約,每月租金至少要加至30,000港幣,增幅達600%。教會沒可能支付新的租金,就算5,000港幣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吃力。
然而另一個奇蹟發生了,來自溫哥華的Samuel Bau博士聽說過包德寧牧師的教會,因為他有位兄弟在一樓有一個牙醫診所。他曾參觀過包牧師的教會,並奉獻了一台很高質量的鋼琴給教會。事實上,他的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剛好在彌敦道487號三樓有一層空置單位正在出租,距離彌敦道524號只有幾分鐘的步行路程。
它雖比之前的單位細,但教會亦於1981遷入並由自己裝修,因為教會沒有足夠的資金請裝修公司做這項工作。在那些年,教會每週所舉行的福音聚會,都有數百人從彌敦道的街道上來聽福音,並有多人決定受洗。
教會相信沉浸式的洗禮,所以在教會位於麼地道的第二個教堂,製作了一個大型的金屬洗禮缸。每次搬遷,他們都會將那個洗禮缸搬到新會堂,由麼地道到彌敦道524號,之後搬到彌敦道487號及太子道的教堂,曾有數百人用此缸洗禮。
示羅聖經學院和中國宣教事工繼續茁壯成長,他們繼續將數以萬計本聖經帶進中國,復興教會的會友也經常於周末攜帶大量聖經到深圳或廣州。
但彌敦道487號的空間容納不下教會迅速增長的會眾,意識到他們需要搬到更大的地方,及擁有自己的物業。每次搬家,教會都需要龐大的裝修費。那個時候,包牧師到加州參加主日,會後他與一位著名的美國傳教士John Avanzini談起教會的狀況,他就給了包牧師1萬美金作為建堂基金,教會的建堂基金亦從那時開始運作直到如今。
太子道154號四樓
當包牧師1969年來到香港時,可以用每平方呎100元港幣的呎價購買物業。由於通貨膨脹和港元貶值的關係,到了1983年,呎價已升至每平方呎1,900元港幣左右。就在那一年,當時仍任職出租車司機的邱長老注意到在太子道及洗衣街交界的一棟新大廈。
教會接洽了太子道154號四樓的業主,實用面積大約4,000平方呎,及有一個約1,000平方呎的開放式陽台,這意味著可用空間可增至5,000平方呎,最終加建了外牆並覆蓋陽台使它成為教堂的一部分。
當時房東開價約800萬港幣,這對教會來說是遙不可及。但正是在那個時候,香港前途的危機正在惡化,就在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問北京期間,恐慌籠罩著香港。
眾所周知,她與鄧小平就香港主權和新界租約問題發生爭執,而鄧小平放話說將不容許英國續租新界,必要時將動用人民解放軍:解放」香港。
這引起了香港人極度恐慌,當時為浮動貨幣的港元跌至約10港元對1美元,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均崩潰。
就在那天(1983年9月23日)恐慌達到高峰時,教會向房東還價 220萬港元,價格約為每呎440港元。房東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遠遠低於建築成本。” 包牧師說:“要就要,不要就算了。”房東最後答應了,因為擔心第二天的情況會更差使他無法出售該物業。
然而幾天後,香港尤德總督(Edward Youde)從北京回來,並告訴市民如果英國同意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後,香港人可以在「一國兩制」下繼續管治香港,直至2047年為止,並承諾50年不變。但最重要的決定是將港元與美元掛鈎,以固定匯率。
在幾天之內,香港人對未來的信心大增,房地產和股市開始上漲。一周後,當包德寧牧師再與房東見面時,房東本想違背以220萬港元的樓價賣給教會的承諾,但是,雖然他不是基督徒,最後他都有守諾言,而他所有員工都有聽到他決定將物業以220萬賣給教會,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奇蹟,因為教會無法以800萬購買該物業。
即使這樣,教會也需要支付1,000,000港元的大額首期。與教會合作提供聖經予中國的一個事工,New Life Literature「新生命文學 」,給了教會10萬港元的捐款。之後,教會所有會友都去了銀行,提取銀行戶口內的存款給教會,他們為了教會幾乎奉獻他們的一切,加上銀行的貸款,教會最後如願籌足首期。
中國宣教 · 宣教中國
在那些年裡,教會增長得真的很快,開始吸引許多個家庭和老年人。示羅聖經學院繼續教導大量學生,中國宣教事工繼續擴大。教會亦租用了5樓給中國宣教事工,方便接待每天來取聖經的團隊。
當教會搬到彌敦道時,英國傳教士沙活量牧師加入了復興教會。他是拔萃男書院的老師,多年來他帶了很多他的學生來教會。 包德寧牧師原本是基教書院的校牧,後來為了中國事工而辭去相關職務,而周永麟牧師接手了校牧的工作,因此有數百名來自這兩間學校的學生加入了復興教會。
其中一位是李建強,他幫教會將示羅聖經學院的筆記翻譯成中文,並寫了一些關於聖靈五旬節洗禮的書,將此書寄給了所有在香港的教會。 鄭德明和他的妻子亦與紐西蘭事工合作經營了一家基督教書店 “Dayspring Bookstore”。
很多世界各地的宣教領袖都曾來過復興教會舉辦講座,其中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快樂獵人」(Charles and Francis Hunter),他們講有關神聖的醫治。其他著名的宣教士,瑪麗蓮·希基(Marilyn Hickey), 大衛·鮑森(David Pawson), 鮑伯·韋納(Bob Weiner)等,也曾經來到教會分享及教導。來自包牧師美國母會示羅教會的牧師和國際事工的牧師都曾在復興教會講道,講完道後,幾乎所有的牧者都會去中國,像新加坡的康希牧師及鄺健雄牧師也一樣。
在香港,復興教會持續增長,教會週日已發展到兩堂聚會,早上用廣東話並有普通話翻譯,下午有英語翻譯。
當年Jackie Pullinger在長沙灣幸福營建立了龐大的事工團隊服務藥物濫用者,由於她的事工,許多福音派的信徒接受了聖靈。後來,她邀請John Wimber來到香港,在那些年,教會看到了真正的突破,許多福音派信徒及傳統教會的會友都接受聖靈的洗禮。
葵義路15號
到1996年,教堂已經沒有足夠空間容納所有會眾。因樓價一直處於歷史高位,教會雖然想搬到一個更大的地方,但無法負擔。然而,參加幸福營聚會期間,有一位與會者,走近包牧師說:”牧師我聽說你正在尋找一座新教堂,我住在新界,注意到葵芳劇院已經很久沒有營業,它已關閉了,或許你可問問看是否可以出售。”
他們考察了這座已經關閉的建築物,但沒有見到“待售”標誌,甚至沒有顯示誰擁有該物業。教會進行了調查,發現它是由超級富豪及電影巨頭邵逸夫先生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所擁有。
教會聯絡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邵先生的秘書來了,秘書讓他們參觀劇院。她說:“我們沒有計劃出售這個物業,但準備重新開發。即使我們決定出售,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大約為港幣1,400萬。”他們認為秘書說錯了,因為即使是1,000平方呎的房子也要賣1,000萬港元,這個劇院的面積是千呎單位的15倍。
但他們當時無法做出決定,因為他們必須先計算教會的物業價值、財務狀況及其他相關事項。兩個月後,當教會對秘書說他們要買那物業時,她說:“我之前說錯了,我不能以如此便宜的價格賣掉它。”
祈禱之後,包牧師決定給邵逸夫先生寫一封信,請他以1,400萬的樓價賣給教會,在葵青區建立一間教會,拯救大量靈魂,幫助窮人等等。我還說我會為他祈禱,上帝會給他很長的壽命,最終他活到107歲。
寄信後的第二天,秘書打電話給包牧師說:“邵先生答應以你提出的價格把葵芳劇院賣給你,現在請你的律師來,我們今天將完成交易。“在前往她清水灣辦公室的時候,她說:“這幾天有人要求以2000萬元甚至3000萬元來購買劇院,但邵先生吩咐我要按你要求的價格賣給你。“
由於地板傾斜,包牧師認為教堂的地板必需平衡,所以他們要求再降價50萬,以1,35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他們,後來發現地板其實很完美。
教會再次遇到難題,因大多數香港銀行不會向教堂貸款,感謝主,教會最終找到一家中資銀行願意提供貸款。之前以220萬元購買的太子道會址,教會以1,050萬元的價格將它出售。但教會仍需高達500,000元的裝修費,以及400,000元給政府將該物業改劃為教堂,不單是劇院用途。教會的會友再次無私奉獻,許多會友幾乎清空銀行存款,幫助教會購買葵芳堂。
作門徒 · 帶門徒
現在回顧過去的22年,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葵芳葵義路15號舉行聚會,可能已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過教會的聚會。葵芳堂讓無數人有機會聽得到福音並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耶穌基督。香港多個教會團體都曾租借過葵芳堂來舉行聚會、會議、領袖培訓、禱告會、青年講座和作為主日學場地以及其他多項活動。
示羅聖經學院以復興訓練班的形式繼續運作,1990年代開發的細胞教會事工仍然繼續,而復興中國事工則在另一個地方繼續工作。
復興教會在香港建立了兩間分堂,分別位於將軍澳及大埔。復興教會在深圳和廣州等地都建立了教堂。在法國巴黎亦有一間姐妹教會,我們亦都支援在日本、非洲和其他國家的傳教士。
包牧師和復興教會以及姐妹教會的所有牧師,如鄭德明牧師和李應彪牧師,復興教會劉志山牧師、劉沙崙牧師和梁宇生牧師等,都會定期前往中國和其他國家宣教。聖經和包牧師用英文和中文寫的教學書籍正在世界各地分發。
從2018年至今,葵芳教堂進行了大裝修,現在傷健人士或任何不想走樓梯的人都可以通過停車場的後門進入教會。由於這些重大改動,教會將能夠再使用這教堂15至20年或更長的時間。
50年來,遷移到六個不同的地方,使人數和影響力不斷增加,這個奇妙的旅程也反映了香港數百間教會的屬靈之旅,當包牧師1969年到達香港時,那些相信五旬節或靈恩經歷的教會很少而且相當小型,現在,數以百計擁有大量會眾的香港教會都被聖靈充滿,並在香港,中國和整個亞洲積極宣講全備的福音。